在不久前舉行的“2015中國青年互聯網創業大賽”上,海爾集團內部孵化的員工創業小微企業“雷神”和“Iseemini”分別摘獲金獎和銅獎。業界廣為關注的海爾互聯網商業模式變革初步展現改革紅利。盡管海爾的變革觸及組織的大規模顛覆,但海爾的管理和業績卻能保持穩健發展態勢,自2005年以來,海爾的利潤連續十年以上保持高速增長,這十年也是海爾人單合一模式變革的十年。
小微成群 萬馬奔騰
當前海爾平臺已有183個小微生態圈,除了免清洗洗衣機、雷神筆記本、智勝冰箱等從傳統產業孵化出的小微之外,2015年海爾平臺又孕育出了有住網、蛋業生態、極車公社、快遞柜、社區洗等很多新項目。而且,這些項目中有些海爾占大股,有些海爾只占小股,海爾對此完全持開放的態度。
海爾鼓勵內部小微自創業,不管是冰洗空等傳統優勢產業,還是新發展的產業,都要自創業。海爾的小微創客受到了管理界的高度關注,甚至成為了知名商學院的研究對象。2015年5月13日,《海爾:與用戶零距離》出現在哈佛大學“高績效組織與文化設計”的課堂上,成為來自全球經理人必須課,這是繼17年前海爾憑借《海爾文化激活休克魚》成為中國首登哈佛講堂的企業之后,再次出現在哈佛講堂。這次案例講述了海爾天樽空調小微主雷永鋒及其團隊的創業故事,以小見大,呈現了海爾從管控型組織向開放創業平臺轉變的過程,以及海爾創客怎樣在為用戶創造價值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價值。
海爾還為全社會提供創業孵化的平臺,并為創業者提供一系列資源支持。海爾創業平臺和其他創業平臺的區別之處就在于,一般的孵化園有硬件,有資本,有辦公的地方,但以后支撐持續發展的東西就沒有了。海爾創業平臺能夠提供小微公司成立以后必需的資源,比如研發資源、供應鏈資源、制造資源、模具資源、營銷資源、渠道資源、用戶資源、金融資源。目前,海爾開放的創業孵化加速平臺已經匯集了4000多家外部一流資源、13億創投基金、1328家風險投資機構、98家孵化器資源,孕育出2000多個創新產品及創業項目,為社會提供了100萬新增就業崗位。
互聯工廠,家電定制
海爾從2012年就開始投資建設第一家互聯工廠,到現在已陸續建成了沈陽冰箱、鄭州空調、佛山洗衣機、青島熱水器等六家互聯工廠,并且更多的互聯工廠還在建設中。從很多媒體的報道中可以看出,海爾對工業互聯網的探索顯然已對整個制造體系產生了顛覆性影響,互聯工廠已成為“中國制造2025”的典范。深入到海爾制造體系當中不難發現,大量智能化、自動化設備引進,供應鏈、生產制造、物流配送等系統的信息化互聯,以及與用戶、研發資源、供應商資源的交互平臺搭建均耗資巨大。海爾互聯工廠的本質是用戶的全流程參與。上月,海爾與迪士尼達成合作,消費者可以定制個性化的白電產品。
2015年上半年,海爾還完成了U+智慧生活平臺的搭建?;ヂ摴S能夠為用戶提供全程可視化、定制化消費體驗,U+智慧生活平臺則匯集各種網器,打通各個家電產品之間的任督二脈,從而擺脫商品同質化的競爭桎梏。
海爾打破“峰谷論”魔咒
《失控》作者凱文 凱利研究了全球的轉型企業后得出一個結論“峰谷論”:企業的轉型應該是從一個山峰跌入谷底再攀上另一山峰的過程,下谷必定會經歷損失,帶來不可承受之重,要想轉型成功,必須經歷這個過程。當凱文 凱利和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張瑞敏交流這個觀點的時候,張瑞敏很明確地說,這個不可以,如果走到谷底,怎么能有精神和激情再爬上去呢?而且海爾還有幾萬人,怎么吃飯?張瑞敏后來在接受央視采訪時有過一個形象的比喻:海爾轉型如同飛機在飛行中換引擎,一個飛機四個引擎,一個一個地換,可以降低速度但不能硬著陸。
事實上,海爾在轉型過程中不僅沒有觸底,而且在全球范圍內家電業遭遇低迷的大環境下,率先布局互聯網+工業、互聯網+商業、互聯網+金融等領域且取得引人矚目的成果,同時通過將企業轉型為創業孵化平臺,開放的創新創業生態圈已經形成并初具規模,部分創客小微也開始嶄露頭角,助推海爾在新興市場快速增長。海爾不但打破了“峰谷論”的魔咒,沒有出現從高峰到低谷的斷崖式跌落,而是以“軟著陸”的方式向另一個高峰進發。從2005年進行“人單合一”雙贏模式變革以來,海爾集團的利潤已經連續10年持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