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在很多方面是中國新興企業管理者的典范。他領導白電生產廠海爾走向輝煌的故事現在仍為人們所稱道。這次,如果張瑞敏最新的關于企業管理框架的改革能夠如愿完成,他反而將更少地扮演帶頭人的角色。
在被問及海爾在追求去中心化過程中是否擔心自己在企業的戲份會不斷減少時,張瑞敏回答:“如果有一天這些公司不再存在了,那首席執行官們也將隨之消失。但是我相信有企業能夠長久存在,也相信會有一些人在適合自己的位置上為企業的運營和發展謀劃獻策?;蛟S我的頭銜會變成‘組織的設計者’?!?
海爾是被西方管理界研究最多的中國企業之一,也曾被加里·哈梅爾等多位世界管理思想家大加贊揚。而世界最著名的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自1998年以來就對海爾進行了17次案例分析。
海爾改革最具革命性的一點就是,促進內部創新和設計、發展產品的自經營團隊和“利益共同體”。而現在,海爾甚至計劃打破這些內部結構,成為完全開放的“創新平臺”。
在中國,海爾正在將自己發展成一個為成百上千“小微企業”服務的創業平臺。這些小微企業不但將負責設計、制造和分銷海爾用戶想要的產品,還能夠有計劃地獲得海爾甚至外部的投資,進行自我創新。這被瑞士國際管理發展研究院創新管理學教授比爾·費舍爾稱作“去海爾化”。
現有的20個平臺包括了“飲食生態圈”(基于智能冰箱),“空氣生態圈”(基于空調及凈化器)和日日順物流公司(能夠在24小時內配送至全國各地)。日日順物流現在獨立經營,并和阿里巴巴展開戰略合作,能夠為海爾及其競爭對手進行產品的分銷與配送。
談到海爾的全球化戰略,張瑞敏表示,海爾的目標是成為能夠抓住互聯網機遇的公司,全球化終將水到渠成。
而關于海爾的平臺模式,張瑞敏說,這一模式一定會在中國首先發展,然后再推廣到國外(雖然海爾在俄羅斯已經有了一個小微企業)。
張瑞敏十分推崇彼得·德魯克“商業的目的是為了創造和留住消費者”的觀點,并將其付諸實施。在11月初的全球德魯克論壇以及之后的全球最偉大的五十位管理思想家頒獎儀式上,張瑞敏都表示他希望將改革進一步推進。
張瑞敏表示,互聯網的蓬勃發展讓海爾有機會與消費者更近距離地接觸,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并為他們提供定制產品。比如一個叫做iSeeMini的創業團隊發現了將電視投影到天花板上以此來方便孕婦的細分市場。而中國媒體有篇報道也提到一位兒子為喜歡書法的父親提供了一臺海爾定制空調,并刻上了父親最愛的一句成語“天道酬勤”。
十年前,張瑞敏的工作是研究市場、策劃戰略和監督企業各級的運營與工作?,F在,隨著去中心化改革的進行,海爾將全職員工從8萬多人削減到只有6萬人,其中裁減了1萬名中層人員。海爾鼓勵這些中層人員成為創業者,其中一部分人在海爾的平臺和小微企業中工作。
張瑞敏表示,他現在的任務是“確保企業對外部的資源永遠保持開放”。從理論上說,海爾目前將變得更像一個風險投資的孵化器,而不再只是一個跨國制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