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有互聯工廠,外有智慧家庭,輔之以不斷創新的組織保障?;ヂ摼W時代的海爾用這樣的謀略重塑了傳統制造邏輯,讓“互聯網+”夢想率先照進現實。
海爾鄭州空調互聯工廠是全球空調行業最先進的工業4.0實踐示范工廠
“互聯網+”這個新名詞出現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后,以超乎想象的火熱態勢在各行各業流行起來。然而,大多數企業折騰半天,發現在通往“互聯網+”的道路上立著一扇玻璃門,明知擁抱互聯網是大勢所趨,卻倍感困惑和迷茫。
海爾對“互聯網+”卻表現得頗高調,先是在上海家博會上首發其智慧生活戰略和工業4.0戰略,又在德國漢諾威展上展示了向互聯網轉型的最新成果,引發了整個家電行業以及關注傳統制造業企業轉型的各界人士的關注。
海爾的“互聯網+”方略究竟是如何籌謀的?它是否真的找到了打開那扇玻璃門的方法?能否將其看做是我國傳統企業“互聯網+”行動的標桿?4月27日,企業觀察報記者深入海爾一探究竟。
方向:智慧家庭
進入海爾集團生活館,記者目睹了其高大上的U+智慧生活操作系統可為用戶提供的種種便捷:
在這里,家庭內不同電器“各自為政”的操控狀態已然終結,不同品牌的各類家電、安防設備、家居產品等全面統一起來,只通過一個手機APP就能實現便捷操控。
海爾集團生活館負責人介紹說,此APP還能夠搜集家電的使用狀態和用戶的使用行為,成為用戶家中電器的智能管家。居家必備的就醫、就餐、娛樂等基礎服務也能借助此APP足不出戶得以滿足。
通過“集中管理”、“場景管理”和“遠程管理”,海爾集團已經切實讓“行在外,家就在身邊;居于家,世界在你眼前。隨時隨地,無處不在你的家”的高品質智能化生活夢想照進了現實。
海爾如何做到這一點?
青島海爾智能家電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U+產業聯盟理事長李莉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外有智慧家庭,內有互聯工廠,這是海爾‘互聯網+’戰略兩個非常有力的抓手。而小微組織模式和用戶付薪機制又是智慧家庭和互聯工廠得以高效運轉的重要保障?!?
海爾所謂的智慧家庭戰略,不單單指實現家電和家居單品的智能化操作,還要在此基礎上打造一個U+智慧生活開放平臺,依托這個平臺,采用物聯網、互聯網技術,實現不同品牌所有家電設備及家居產品的互聯互通,進而實現人和物的互聯互通,家庭與社區、甚至整個城市的互聯互通。
要實現這樣的目標,開放是決定性因素。
這種開放不僅包括技術平臺的開放,有開放的接口,開放的標準。也包括家居資源的開放,家庭生活所需的一切產品和服務資源都能納入進來。當然更包括企業心態的開放,牽頭企業要有開放的心態,讓所有存在業務競爭關系的企業也能實現互聯,共同為用戶服務。
那么,在海爾集團打造的這個U+智慧生活開放平臺上,以前作為競爭對手的家電企業是否也能成為海爾集團合作的對象呢?
“任何一個用戶都不會只買一個品牌的產品。物聯網時代,就是要實現不同品牌各類產品之間的互聯互通?,F在,我們不排斥任何一個家電企業來和我們合作,我們的事業非常需要聯盟產業上的合作伙伴。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生活解決方案?!崩罾蛘f。
如果說以前的海爾更注重產品,那么現今的海爾更強調的是平臺。
2012年,海爾集團按照股票代碼劃分為690和1169兩大集團架構,690專職白電和黑電的生產,1169集合營銷、物流和渠道為一體。李莉所在的公司劃分在690集團旗下,作為該集團的智慧生活平臺。他們先讓海爾內部的白電和黑電互聯,然后再和集團外部的第三方資源互聯。
就在這一年,海爾集團正式提出要打造智慧生活平臺。希望在這個平臺上,資源方、用戶方、服務內容方之間可以最大限度實現交互。
2014年12月18日,第二屆中國移動互聯網大會開幕。當天,海爾集團揭開了其“U+智慧生活開放平臺”的神秘面紗。此后,海爾U+智慧生活開放平臺吸引了包括蘋果HomeKit、微軟、百度、京東、騰訊、Risco、中國氣象局公眾氣象服務中心等在內的眾多企業加入。到現在為止產品品類已經超過80種,接入產品數量達到百萬級,每日上傳到U+云平臺的設備數據達到1億條。今年3月份,在上海家博會上,“海爾U+智慧生活開放平臺”繼續推進,推出了智慧生活APP,這是首個以家庭為中心的智慧生活APP,開創了用戶與產品智能交互為特點的人機交互模式。
同時,海爾“U+智慧生活開放平臺”還提出要構建包括美食、空氣、洗護、娛樂、用水、健康、安防在內的七大智慧生態圈,覆蓋到了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力求實現智慧生活的全面落地。
“我們想讓每個設備成為聯系用戶的一個端口,通過不同類別的端口,再為用戶提供各種各樣的個性化、定制化服務。而這是一個可以無限延伸的,非常廣闊的領域,海爾會堅持不懈地探索下去?!闭劶敖酉聛碇腔奂彝鹇缘奶魬?,李莉說:“現在發展方略漸漸明晰了,我們希望能盡快找到一個好的商業模式,一個可以讓用戶、企業和其他利益攸關方共贏的模式?!?
她認為,根本上還是需要在找到用戶喜歡的產品上下功夫,這個產品不是錦上添花,而是百姓生活必需品。
支撐:互聯工廠
對于海爾集團而言,在企業外部,“互聯網+”戰略的落點是打造智慧家庭;在內部,“互聯網+”戰略的落點便是互聯工廠。
記者了解到,目前,海爾已在沈陽建起了以冰箱產品為主的互聯工廠,在鄭州建起了以空調產品為主的互聯工廠,在佛山建起了以洗衣機產品為主的互聯工廠,在青島建起了以熱水器產品為主的互聯工廠。
與傳統工廠相比,互聯工廠有何不同?
海爾4家互聯工廠生產的產品,40%都已是用戶定制。
海爾690產業集團供應鏈戰略總監陳偉表示:“定制、互聯加可視是互聯工廠的三個基本特征。標準化、模塊化、精益化、數字化、自動化、智能化是互聯工廠得以建成的技術路線。其中,模塊化和標準化是必要條件,因為海爾互聯工廠要以海爾‘U+智慧生活開放平臺’為核心,借助用戶交互定制平臺和模塊商資源平臺,構建起一張動態抓取用戶需求、并快速整合全球最優資源的強大網絡,將碎片化、個性化的用戶需求與智能化、透明化的制造體系高效對接,不斷迭代更新產品,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
據陳偉介紹,海爾名為“眾創匯”的用戶交互定制平臺負責開放地聚合用戶需求,在這個平臺上,用戶可以參與設計,資源方可以參與交互,用戶可以在線定制下單,訂單全流程可視,與后端互聯工廠無縫對接。這意味著海爾搭建起了一條通向用戶的高速公路。
當前,海爾互聯工廠可以實現模塊定制、眾創定制和專屬定制。海爾帝樽空調就是眾創定制誕生的。這款結構像鳥巢的產品,上市以前已有近萬名用戶預約、咨詢,很受用戶追捧。陳偉說,一般化定制產品比普通家電產品售價僅高出7—8%,但市場反響很不錯。
海爾名為“海達源”的模塊商資源平臺則負責無邊界地聚合資源。這改變了傳統的采購模式,由單純的買賣關系轉變為共創共享的利益共同體;由采購零件轉變為交互模塊化引領方案,模塊化設計、采購、生產;產品由企業內部評價轉變為用戶評價,所有供應商共同面向用戶,創造用戶價值;海爾的采購流程也由原來的串聯流程轉變為自注冊、自搶單、自交互、自交易、自交付、自優化的并聯流程。
比如,西卡公司是一家全新的模塊化供應商,原來海爾要在某個項目上確定一個供應商可能需要半年甚至更長時間,現在西卡公司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內,從注冊到提供模塊化方案全部完成。同時,它還能在海達源平臺上獲取用戶需求、用戶抱怨后,有針對性地及時提交解決方案。
“現在,我們發布的這幾家互聯工廠實際上是不斷升級的過程。沈陽的互聯工廠是在以前的黑燈車間及無人工廠的基礎上搭建,凸顯了自動化和智慧化。鄭州的互聯工廠是在沈陽互聯工廠的基礎上強化了定制功能。佛山的互聯工廠在鄭州互聯工廠的基礎上拓展為全球定制。未來,海爾還將在武漢等地繼續拓展更多的互聯工廠?!标悅フf。
據記者了解,海爾沈陽冰箱互聯工廠是全球家電業第一個智能互聯工廠,可支持9個平臺500個型號的柔性大規模定制,人員配置因此減少57%,單線產能提升了80%,單位面積產出提升了100%,訂單交付周期由15天降至7天。
鄭州空調互聯工廠是全球空調行業最先進的工業4.0實踐示范工廠,目前已經擁有由11個通用模塊和4個個性模塊組成的200多種用戶柔性定制方案,能滿足用戶多樣化的個性化定制需求。
“如何培育用戶積極與海爾互動,表達創意想法的習慣,獲取更多用戶個性化需求并轉化成產品。同時,將更多優秀的外部資源吸納到海爾的7大生態圈,與我們合作?!标悅フf,“這將是我們接下來努力的重點,也是最大的挑戰?!?
保障:組織創新
外有智慧家庭,內有互聯工廠。一內一外兩大戰略好比海爾“互聯網+”謀略的兩翼。
那么,如何確保海爾在朝這樣一個新目標飛行的過程中,飛得更穩、更有動力呢?在陳偉看來,是海爾的組織轉型和機制轉型。
以前,海爾這樣的家電巨頭屬于科層制,難以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系列變革要求。表現在產品開發上,是瀑布式的,而非迭代式,即要經歷企劃、研發、策劃、生產、銷售等由上而下諸多環節,生產出產品推銷給用戶,沒有以用戶個性化需求導向研發產品的意識。表現在管理上,是領導管控,更強調執行到位,是完全指令性的,而非用戶控制的扁平化管理,員工缺乏創業激情。
為此,海爾把企業從原來的封閉型組織變成開放的生態圈,即把研發、制造、銷售等流程由串聯變為并聯,將原來的科層組織扁平為三類人:平臺主、小微主、創客。在搭建的開放平臺上鼓勵員工組建小微公司進行創業。
這樣一來,員工直面市場,越來越朝著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的方向努力。
“創客組成小微企業創業,創客和小微主共同創造用戶,小微主由創客選舉而不是企業任命,創客和小微主之間可以互選,這樣的互選不限于企業內部,還可以引入外部一流資源。每個小微加上社會資源就變成了一個小的生態圈?!标悅τ浾呓忉屨f。
小微公司獨立運營,自負盈虧,享有決策權、用人權、分配權,充分發揮主體性。海爾與小微公司是合作關系,不僅為小微公司提供創業所需的內部資源,并盡可能對接其所需的外部資源,而且會在產品研發、設計、營銷、制造等過程中,與小微公司進行溝通,提供幫助。
“可以說,海爾的組織模式已經由以前的制造產品階段開始轉向孵化創客階段了。事實也證明,這能極大釋放員工創新活力,有助于企業最大限度整合資源更高效發展?!标悅フf。
海爾的創業小微,有的是海爾內部轉型產生的,有的是內外混合產生,還有外部創業者帶著創意到海爾平臺上創立的,他們以自組織的方式組成創業團隊。
那么,海爾的機制轉型又是如何開展的呢?
海爾搭建了投資驅動平臺和用戶付薪平臺。
投資驅動平臺可為創業者在不同創業階段提供資金支持。創業初始階段,小微公司可通過遞交商業計劃書、路演等形式,獲取海爾投資啟動資金,創業者可領取基本薪酬。在開始擁有客戶的起步階段,若達到預定銷售額度,創業者除領取基本薪酬外,還可分享超過既定目標的利潤。小微公司走上可循環發展的正軌后,創業者可以通過出資擁有小微公司的股份,并由此分享公司分紅。當小微公司形成相對成熟的產業生態圈、商業模式時,可引入海爾的天使基金或外部投資人,爭取做大上市,獲得更多回報。
可以說,海爾投資平臺為創業團隊提供了投融資孵化服務,解決了資本和項目對接的問題?!盀榱烁玫貙摽蛡冞M行業務培訓和文化引導,海爾還開辦了一個創客咖啡館,每個季度都會請一些小微主在這里與風投等機構的人進行交流。告訴創客們創業可能遇到的困難,并提出可行性建議?!标悅フf。
用戶付薪平臺是指創客的薪酬由用戶說了算,這就要求創客們不僅要找到自己的用戶,還要通過交互去創造持續引爆的路徑。用戶付薪平臺促使創業小微公司自演進和迭代升級,新的小微不斷涌現,幼小的小微不斷發展壯大,那些能夠為用戶提供最佳服務與體驗的小微將長成大樹,成為行業領導者,那些失去發展潛力、無法為用戶提供價值的小微則被淘汰。
以已經實現由用戶評價到用戶付薪的車小微為例。用戶評分最高的車小微,會優先得到系統推送的訂單,用戶評價低的訂單會越來越少甚至被淘汰。
截至4月底,海爾創業平臺上已經誕生了470個項目,涉及家電、智能可穿戴設備等產品類別,以及物流、商務、文化等服務領域。匯聚了1322家風投,吸引了4000多家生態資源,孵化和孕育著2000多家創客小微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