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了解到,為支持大眾創業,海爾集團主動從制造產品轉型為孵化創客,從傳統的管控組織轉型為適合大眾創業的小微生態圈,員工也從被動執行者變為主動創業者。目前,海爾集團創客平臺已孵化出183個小微生態圈。在海爾創客平臺上,匯聚了1327家風投基金,吸引了4000多家外部公司資源,在全社會孵化和孕育著2000多家創客小微公司,已成功推出1081個創新產品及創業項目。
為適應不同創業階段的特點,平臺設計了投資驅動機制和用戶付薪機制。創業初始階段,小微公司可通過遞交商業計劃書、路演等形式,獲取海爾的投資啟動資金,創業者可領取基本薪酬。在開始擁有客戶的起步階段,若達到預定銷售額度,創業者除領取基本薪酬外,還可分享超過既定目標的利潤。在小微公司走上可循環發展的正規后,創業者可以通過出資擁有小微公司的股份,并由此分享公司分紅。當小微公司形成相對成熟的產業生態圈、商業模式時,可引入海爾的“天使基金”或外部投資人,爭取做大上市,獲得更多回報。因此,海爾的投資驅動平臺為創業團隊提供了投融資孵化服務,解決了資本和項目對接的問題,極大提升創業成功率,促進創業小微“加速成長”。
而之所以能夠提供這么多資源,是因為海爾將工作重點放在了創業平臺生態圈的打造上。記者了解到,盡管依托于海爾創客平臺,但這些小微不依賴。凡是不適合小微發展的都靈活處理。比如,小微的特點是反應迅速,決策快,就放棄大集團冗長的流程。海爾的平臺很開放,對于海爾平臺上提供的一切,小微都可以自由選擇。小微成為快速配置資源的主體,平臺為小微提供快速配置資源的支撐。(來源:半腦都市報 作者:郝園園)